學校啊, 學什麼?
學校啊, 學什麼? 整個教育體制,為了迎合衰敗的社會,選擇忽略人性,用華美的詞藻包裝教育目標--競爭力,國際觀。 用粗糙的評量--考試,來決定人的價值。 學生們在學校,陪著老師演著開明創新的教學改革這齣戲,然後放學後去補習班寫考卷,相信補習班才能確保自己進入一流的大學。 但是人啊,不是這樣就能覺得幸福快樂! 整個隨時把拼經濟掛在嘴邊的社會,以績優為目標的長官們,始終忽視人文的培養,認為人文學科不能賺大錢,不能保證找到好工作,寧可讓教育變成支離破碎的才藝班,也不願靜下心思考,什麼樣的知識可以讓人安身立命。 於是在膚淺競爭的學校裡,只有壓力,所以有些人選擇逃避生命的痛苦,有人選擇結束,而順利長大的孩子,也成了冷酷自私的社會幫兇,成為平庸的邪惡。 大家總是在嚷嚷的國際觀,到底是什麼? 會講英文? 知道如何去旅行? 在外商公司上班? 美國詩人Emily Dickinson (1830--1886),一生老是待在她的閣樓裡寫作,不喜歡與人互動,沒有到各地旅行,然而她的作品傳承了近二百年,跨越了時空,到底 universal 比較厲害,還是internationa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