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啊, 學什麼?

學校啊, 學什麼?

整個教育體制,為了迎合衰敗的社會,選擇忽略人性,用華美的詞藻包裝教育目標--競爭力,國際觀。 用粗糙的評量--考試,來決定人的價值。
學生們在學校,陪著老師演著開明創新的教學改革這齣戲,然後放學後去補習班寫考卷,相信補習班才能確保自己進入一流的大學。

但是人啊,不是這樣就能覺得幸福快樂!


整個隨時把拼經濟掛在嘴邊的社會,以績優為目標的長官們,始終忽視人文的培養,認為人文學科不能賺大錢,不能保證找到好工作,寧可讓教育變成支離破碎的才藝班,也不願靜下心思考,什麼樣的知識可以讓人安身立命。
於是在膚淺競爭的學校裡,只有壓力,所以有些人選擇逃避生命的痛苦,有人選擇結束,而順利長大的孩子,也成了冷酷自私的社會幫兇,成為平庸的邪惡。

大家總是在嚷嚷的國際觀,到底是什麼?

會講英文? 知道如何去旅行? 在外商公司上班?
美國詩人Emily Dickinson (1830--1886),一生老是待在她的閣樓裡寫作,不喜歡與人互動,沒有到各地旅行,然而她的作品傳承了近二百年,跨越了時空,到底 universal 比較厲害,還是international ?

留言

  1. 從歷史上來看,「學術」與「人文」一直是非常菁英的東西,只有出身高貴的人,才有機會接觸與擁有。時至今日,若純就臺灣來看,「學術」與「人文」的攫取機會應該相差比過去的時代來得小得多,但似乎依舊只是少部分人的品味,讓我開始懷疑這是不是天生注定的傾向……
     
    BTW,我覺得 Emily Dickinson 的作品之所以 universal,是因為她用靈魂的語言書寫人性,當有本事作到這種程度時,自然也就 international 了,身在臺灣的 Laura 不就是她的知音?顯然,真正扎根的國際觀是必須對生命、生活有深刻的觀察、感受、體會與思考,然而,多數人只以為是外語能力。更不用說,在臺灣,「國際觀」開始被強調,有著對抗「臺灣本土」的政治因素。當「中國」這個字眼不再是萬靈丹,甚至成為票房毒藥之後,「國際觀」一詞遂應運而生。

    回覆刪除
    回覆
    1. 最近近距離觀察我家的理工宅(老爺),發現給他足夠的時間,他也能慢慢開始欣賞經典作品,他很驚訝有這樣的一個世界存在,能把他疑惑的沒有組織 ,一直以來不知該如何表達的想法,清楚的描繪出來。他現在也是米蘭昆德拉迷了。雖然一開始他閱讀的很慢,但是沒有外在的壓力 ,不需要做報告寫心得,他真正領略到閱讀的樂趣。所以對非人文傾向的人,學校裡也許該提供另一種方法來發展所謂的「閱讀素養」。


      另外,隨著美國成為美帝,咱們的國際觀又要如何進化呢?還是耿爽的名言,「反美是工作,親美是生活」?可恥的教育口號,總是恣意去定義一個詞,然後就要推廣所謂的政策,就像我認為素養是吸收各種養分後,在一個人身上展現出來的綜合表現,根本沒有一條一條的規則可以教啊!


      刪除
    2. 哈哈,我是先回完上一篇的留言,再回來看這一篇的,發現我們對於素養的想法幾乎是一樣的。
       
      你家老爺是理工宅裡的強者啊,因為大部份的理工宅可能就算有空閒都不會拿起米蘭昆德拉的書來看。我覺得先有閱讀的習慣,才有閱讀不同類型書籍的機會,但是閱讀的習慣究竟為何在國高中逐漸消失?明明在國小甚至學齡前是很認真推動的啊。

      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過日子

什麼樣的老師?

悠閒的人是在凝視上帝的窗口